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为什么优等生现实里会被差生击败?

来源:家长公会     时间:2016-04-20 14:29:01


有一位长辈,最近家里在为女儿是否读大学的事情争执不下。女儿一心求学,但他却认为“开个店都比读书强”“过去跟我同学那些差生都当了老板”,不愿“几万块学费打水漂”。

优等生现实里会被差生击败

女儿的梦想遭遇父亲的账本,无法不引人深思。

事实确实如此,我曾经参加过几次同学聚会,过去的“差生”,不但和上学时一样热情活泼,其中更有不少事业风生水起,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为人处事妥帖自信;而部分当年的“优等生”,则呆在角落里,拘谨呆板,不善言辞,颇为尴尬。

是不是因为优等生现实里挣钱不如差生,就代表他们被差生击败了呢?

其实不然。

一、我们的“优等生”真正优秀吗?

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读书无用论”说“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正如那位长辈的逻辑:如果开个店都比读书挣得多,那干吗还要读书?

我记得自己一直很感激的小学老师,她在我某次考试破天荒考了个59分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成绩只是一个参考,你学会了什么很重要。”正是这句话,让我不但在课业上努力,同时也没放弃自己在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爱好。

竞争压力逐年加大,现在的孩子未必这么幸运。为了获取高分,他们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精力用来记诵各种公式定理,以至陷入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很多教师也是如此,光教考试不育人。分数高就是优等生,分数低就是差生。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最终导致了极端恐怖的分数崇拜。

人们提到优等生,首先想到的是成绩好不好,这样的评判标准无疑是残忍的。在此标准下,成绩优秀的孩子渐渐无暇顾及个人生活和自身喜好,把分数作为对自己的最高要求和自我标榜的唯一手段。除了分数,他们乏善可陈。其步入社会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潜力,可想而知。

我们的教育中,对学生爱好、品行、身心健康的选择性无视,是马加爵、林森浩等“高学历罪犯”滋生的温床。

二、在自卑中超越的差生

对于应试教育,有两类人是极其不适应的。一种是天生愚笨,智力有限的人,另外一种,则是真正的天才。但事实上,天生愚钝者极少,大部分孩子的智力其实没多大差距;而天才则更是不世出的,爱因斯坦有句话叫:哪有什么天才?能有模仿能力已经很难得。

所以,学生时代“差生”的产生原因,其实是懒惰。对于学习和自我建设,他们并不愿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来投入。

但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标签化的“差生”,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自身处境无动于衷。促成他们改变自身境遇的关键词,叫做自卑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卑感刚好是个体追求优秀的根基——我们每个人都并不完美,所以,面对优秀的佼佼者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卑,更需要使自身去追求优秀,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补偿。

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拿破仑因为身材矮小,极为自卑,因而当有人嘲笑他时,他说“尊敬的阁下,我现在看起来是比你矮,但当我把你的头砍下来时,我们就一样高了。”虽然这些伟人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但他们的成长经历,无一不是“因为自卑,所以优秀”的典范。

以一首《心太软》唱红大江南北的台湾歌手任贤齐,从小在贫寒的台湾彰化眷村成长,在历经挫折,几次大学重考后,终被唱片公司发掘走红。他的名字含义是“见贤思齐”(遇见比自己优秀的人要努力赶上)。

因为自卑,所以差生会用心在其他领域完成超越,而且一定会回到过去的同学老师面前,以“衣锦还乡”的行止,完成自我形象的救赎和补偿。这就是同学聚会时,当年的差生反而表现更出色的原因。

三、情商与智商,哪个更重要?

智商即智力商数,用数值表示人类的智力水平。由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1916年提出;情商则是情绪商数,于 1995年由戈尔曼加以推广确立。戴尔·卡耐基曾说:“成功人士需要15%专业知识和85%人际交往等软科学能力。”所谓“软科学能力”,即是情商。

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能够教给学生的就是这15%专业知识(现实中用到的还并不多),但85%的待人接物能力,却并非学校教育所能提供的。要靠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在社会中的实践来学习获得。

既然差生们并非天生智力低下,那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他们并没用在课业学习上的精力就用在其他方面了。比如发展了自己的爱好,交了很多朋友,锻炼了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优等生研究知识的时候,差生在研究人。而这恰恰发展了他们的情商。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差生往往成为老板,而优等生却在为他们打工了——所有的专业知识都只能培养技术性人才。而唯有把人研究明白的人,才能够成为管理者和领导者。

四、真正的优等生不会被差生击败

从更广泛的角度而言,我依然认为真正的优等生不会被差生击败。

因为优等生因为永远是人群中的少数,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成功与失败都在我们的关注之中。我们惯性地认为优等生应该有更好的未来,认为差生是烂泥扶不上墙,应该被社会淘汰,一旦事实与此相反,我们往往会惊诧、会惋惜、会慨叹社会不公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17岁退学的韩寒还是奠造电商帝国的马云。他们的“逆袭”成就虽然让我们惊叹不已,但他们只是“差生”这个庞大群体的分子,甚至准确一点说,他们并不能算作差生,他们只是自身性格不适应应试教育,或者缺失了读书机会。

更多沦为分母的差生,是社会底层悲惨而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境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用在什么地方,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真正的优等生,绝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爱好和志向,眼光远大,意志坚定,具备审美和高尚人格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一清二楚,他们具备清晰的人生方向。

方向,永远比努力更重要。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