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二语文课件-素芭课件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3-01 17:36:39


课件对大家预习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内容中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高二语文课件-素芭课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的要求:

1、 知识要求: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

2、能力要求: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要求: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关键是教给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进一步成为自己分析的重要能力。

一、导入

在有关“人物”这个单元中,我们刚刚认识了一位俄罗斯少女娜塔莎,下面我们再来结识一个印度女孩素芭。一起来学习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

二、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1、介绍作家作品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诺贝尔奖授奖词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还要操持一个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无力照看孩子。14岁的泰戈尔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母亲病逝后,泰戈尔由五嫂照顾。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文学。当泰戈尔成为诗人后,她是他的第一个有见识的评论者。她对泰戈尔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细地审阅,使他免除了文艺家们常常容易产生的弊病——虚荣和缺乏自我批评。但是,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泰戈尔的那一场不以恋爱开始却十分恩爱的婚姻结束了。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泰戈尔日夜守护在侧,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

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经典小说《摩诃摩耶》是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作于1892年。《摩诃摩耶》的主题具有丰富多元的特质,而对爱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讨应该是小说的核心主题,这一主题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引起人们对爱情主题中人格尊严、相互尊重、信守承诺的问题的深深思考。

梗概:

摩诃摩耶和罗耆波在河边的一所破庙里相见了。

她默默地用她那天生就的庄重的目光望着罗耆波,目光中含有责备之意,意思是:“今天你怎么敢在这样一个异乎寻常的时刻叫我上这儿来?你敢于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一直对你百依百顺罢了!”

罗耆波一向就有点儿怕摩诃摩耶,现在,她的目光使他完全心慌意乱了。他原来想好的要对她说一大篇话的计划只好放弃了。然而他总得马上说出为什么要约她来这儿啊。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说道:“我说,我们离开这儿,去结婚吧。”不错,罗耆波这样一口道出了自己的心事;可是他私下里编出来的开场白没有了。他的言语显得非常乏味、唐突——甚至荒谬可笑。他说过以后,自己也感到着慌,可是没有力量再说几句加以补救了。这傻瓜!他约了摩诃摩耶中午到河边这座破庙里来,却只能对她说“我们结婚吧”。

摩诃摩耶是名门之女,今年24岁,正当青春美貌的年华,像一座带有早秋阳光色彩的纯金塑像,像阳光那样宁静而光芒四射,还有着一副像白昼光辉一样的自由无畏的眼神。

她是一个孤儿。由她的哥帕凡尼查兰·查托巴迪雅照管。兄妹俩一个类型——沉默寡言,可是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力量像正午的太阳那样在静静地燃烧。人们不知为什么都害怕帕凡尼查兰。

罗耆波是跟着这儿丝厂的菩罗先生从远处来的。他的父亲曾为这位先生工作;他死后,菩罗就担负起抚养这个孤儿的责任,带他到巴曼哈第厂来。当年,这些大人先生们倒是常做些这类善事的。这孩子和喜爱他的姑母住在帕凡尼查兰家的附近。摩诃摩耶是罗耆波幼年的伴侣,很得他的姑母的欢心。

罗耆波长到16岁、17岁、18岁,甚至19岁了;然而,尽管他姑母不断催促,他仍然拒绝结婚。菩罗先生听到这个孟加位青年竟有这种不寻常的见识,大为高兴,认为罗耆波拿他作为生活的典范的。(我不妨在这儿附带说明,这位先生是一位独身汉。)罗耆波的姑母不久便死了。

摩河摩耶呢,除非她有一份丰厚的嫁妆,否则就得不到一个门当户对的人作她的新郎。她长大成人了,可是还待在闺房中。

不必明说,读者也能知道,虽然系红线的神长久忽略了这一对青年,但爱神在这一段时间内并未闲着,当主管宇宙的老神打瞌睡的时候,年轻的爱神却是异常清醒的。

爱神的影响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罗耆波在他的鼓舞之下一直在寻找机会吐露自己的心曲。摩诃摩耶却从不给他这样一个机会。她的沉默的庄重的目光使怀着狂热的心的罗耆波感到胆寒。

今天,他郑重地千恳万求,她才应允到这座破庙里来。他曾经计划过要在今天毫无拘束地将所有要说的话都讲给她听;这以后,对他来说不是终身幸福,就是虽生犹死。可是,在这决定命运的紧要关头,罗耆波却只能说“我们离开这儿,去结婚吧”,说完便站在那里惶惑不安,像一个背不出书的孩子一样一声不响了。

她很久未作答复,好像她从来没有想到过罗耆波会向她求婚。

正午有它独特的许多不可名状的哀音;此刻,一片静寂,这些声音清晰可辨了。破了的庙门。一半已经脱离门枢,在风中时开时闭,低低地发出吱吱的悲鸣。栖息在窗棂上的鸽子开始了咕咕的呻吟。在户外木棉树上的啄木鸟不停地送来单调的啄木声。一只蜥蜴从一堆一堆的枯叶上急爬过去,发出沙沙的响声。忽然间,一阵热风从田野吹来,穿过树林,使得叶子都簌簌地响了起来。河水猛然苏醒了,泛起涟漪,掠向岸边,淹没了河边上的破石台阶。在这些零零乱乱懒懒散散的声音里还传来远处树荫中牧童吹奏乡下小调的笛声。罗耆波靠着神庙的破柱子站着,像一个疲倦的做着梦的人。他凝视着河流,不敢正眼看摩诃摩耶。

过了一会,他回过头来向摩诃摩耶又投出恳求的眼光。她摇了摇头,回答说:“不,不可能。”

立刻,他的希望的殿堂倒塌了。他知道,摩诃摩耶一摇头,便是主意已定,人间谁也无法扭过她来了。摩诃摩耶家多少代以来就以名门望族的血统自豪——她怎么能同意下嫁给罗耆波这样一个家世低微的婆罗门呢?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她现在终于明白了,是自己过去轻率的行动使得罗耆波怀有这样大胆的希望;她立刻准备离开这所破庙。

罗耆波了解她的心意,赶紧说:“我明天就离开这里。”

最初她想对这个消息表示毫不在乎;可是她做不到。她想离开,她的脚不肯动。她平静地问道:“为什么?”罗耆波说:“我的东家从这儿调到梭那普尔的工厂去了。他要带我一起去。”她又默默地站了好半天,沉思着:“我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我也不能希望一个男子在我眼前终身做囚犯。”她于是略略张开紧闭的嘴唇说,“好吧。”这两个字听来简直是一声深沉的叹息。

说了这两个字,她转身刚要走,罗耆波猛然一惊,低声说,“你哥哥来了!”

她往外一看,看见她哥哥朝着神庙走来,知道他已经发觉他们的密约了。罗耆波怕摩耶被人误解,想从墙上破洞钻出去逃走;可是摩诃摩耶拉住他的手臂,用力拉他回来。帕凡尼查兰进了庙,只默默地平静地看了他们一眼。

摩诃摩耶看着罗耆波泰然自若地说:“好吧,罗耆波,我会到你家去的。你等着我吧。”

帕凡尼查兰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神庙,摩诃摩耶也一声不响地跟着他走了。罗耆波呢?他茫然站着,好像被判处了死刑。

当天夜里,帕凡尼查兰给了摩诃摩耶一件深红色的绸纱丽,要她马上披上。接着他说:“跟我走。”谁也不曾违抗过帕凡尼查兰的命令,哪怕只是一个暗示,摩诃摩耶也不例外。

这一天夜里,兄妹二人走到离家不远的河边的火葬场。那儿有一间小屋,收容将要送去圣河边火葬的垂死的人,小屋里正躺着一个老婆罗门,在那里等待着死神降临。两人走近床边。屋子的一角有一个波罗门祭司。帕心尼查兰对他打了个招呼。祭司急忙收拾好举行婚礼要用的东西。摩诃摩耶明白自己要嫁给这个垂死的人了,可是她没有一丝儿反抗的表示。在这间被附近的两个火葬堆的微弱的闪光照亮着的半明半暗的屋子里,在喃喃地念诵经文的声音和垂死的人的呻吟声中,他们为摩诃摩耶举行了婚礼。

婚后第二天她就成了寡妇。她并不为此过于悲伤。罗耆波也是这样,她的成为孀妇的消息并不像出人意料的结婚消息那样沉重地打击他。他反而有点儿高兴。然而高兴的心情并没有维持多久。第二个可怕的打击完全把他打垮了;他听说那天火葬场要举行一场隆重典礼,摩诃摩耶要和她丈夫的尸体一起火葬。

最初他想报告他的东家,求他阻止这残酷的殉葬。可是他随即记起了,就在这一天,东家已经离职到梭那普尔去了。东家本想带他同去,可是他请了一个月的假,要暂时留在这里。

摩诃摩耶曾叮嘱他“等着我”。他决不能忽略这个要求。他请了一个月的假,可是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请假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抛弃职业去讨饭,也要终身等待着她。

黄昏时分,正当罗耆波要疯狂地冲出去自杀或者干些别的可怕的事情的时候,忽然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暴风雨几乎把他的屋子震塌了。他见到外在世界正和他内心一致,同样在激变在翻腾,多少获得了一点平静。他觉得大自然已经在支持他,要给他一些补偿。他自己所没有的力量现在布满天地之间了。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外面有人猛力推门。罗耆波忙把门打开。一个女人进来了,她裹着湿透了的衣裳,一幅长长的面幕遮住了整个脸庞。罗耆波一眼就认出他是摩诃摩耶。

他十分激动地问道:“摩诃摩耶,你是从火葬堆中逃出来的么?”

她回答道:“是的,我答应要来你家。我守信,我来了。可是,罗耆波,我不是从前的我了;我完全变了。只有我的心还是旧日的心。只要你提出,我还能回到火葬堆去。但是,你如果发誓永不拉开我的面幕,永不看我的脸,我就会在你家住下来。”

从死神手掌中夺回了她,这已经够了;此外一切考虑都不在话下了。罗耆波立刻回答:“在这儿住下吧,你爱怎么样都行。如果你离开我,我就会死了。”

摩诃摩耶说:“那么立刻走。我们到你的东家那儿去。”

罗耆波放弃了家中所有的财物,和摩诃摩耶一起在暴风雨中出发了。风吹得他们直不起腰,被风卷起的砂砾像流弹一样打痛他们的身体。两人避开大路。在旷野里走着,因为恐怕路旁的大树会倒下来压着他们。狂风在后面赶打着他们,好像要把这一对青年赶离人间,推向毁灭。

读者千万不要不相信我的故事,不要认为这是虚构的,脱离现实的。在流行寡妇殉葬的年代里,据说的确发生过这一类的事。

摩诃摩耶被绑住手脚搁在火葬堆上,在指定的时刻点上了火。火焰窜上来的时候,正好起了狂风暴雨。那些来主持大典的人连忙逃进停放垂死的人的小屋,关上了门,大雨顷刻之间便把火葬堆扑灭了。这时摩诃摩耶腕上的绳索已经烧成灰烬,她双手能活动了。她忍受烧伤的剧痛,一声不响地坐起来解开脚上的绳索。然后她裹着那已烧去了一部分的衣裳,半裸着身子从火葬堆上站了起来,先走回家去。家中谁也不在,都去火葬场了。她点亮了灯,换上一件新衣,对着镜子看一下自己的脸。她把镜子掷在地上,沉思了片刻。然后她取出一幅长长的面幕遮住了脸,走到邻近的罗耆波家。这以后发生的事,读者已经知道了。

不错,摩诃摩耶现在的确住在罗耆波家里了,可是罗耆波并不快乐。其实不过是一层薄薄的面幕隔开了他们。但这面幕却是永恒的,像死亡一样,甚至比死亡更令人痛苦;因为死亡造成的苦痛,在年深日久之后,由于绝望,还可以逐渐消失;而面幕造成的隔离,却时时刻刻在粉碎活生生的希望。

摩诃摩耶原来就有一个沉静的性格,而现在面幕里的那份沉静显得加倍令人难以忍受。她好像是生活在一幅死亡的幕后面。这沉寂的死亡,缠住罗耆波的生命,似乎每天都在使他的生命萎缩下去。他失去了从前认识的那个摩诃摩耶,同时这个披着面幕的人永远默默地坐在他身旁,不让他把少女时代的她给予他的甜蜜回忆珍藏供养。他默默思量:“自然在人与人之间安置的栅栏已经够多了。摩诃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尔纳,一出生就带着避邪的护身符。她身子周围本来就有一道无形的围墙。现在她仿佛是再生了一次,来到我的身边,周围又加上了一重围墙。她虽然总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遥远得使我永远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种不满足的如饥如渴的心情,企图穿透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测的奥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时光,想以永不闪动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奥秘而终不可得。”

这两个没有伴侣的孤独的人便这样在一起过了很久。

一夜,正是新月出现后的第10天,是雨季以来的第一次云开月朗。静寂的月夜像是坐守在入睡的世界旁边。那一夜,罗耆波也离开了床,坐着了望窗外。闷热的森林把一种特殊的香气和蟋蟀的懒洋洋的低鸣一同送进了他的房屋。他瞭望着,见到一行行黝黑的树木旁边,已经入睡的小池塘在闪闪发光,好像一个擦亮了的银盘。很难说一个人在这样的时候会不会有清晰的思想。只有他的心朝着某一个方向奔驰——像森林一样送出一阵阵香气,像黑夜一样发出一声声蟋蟀的低鸣。罗耆波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不过在他看来:这一夜,一切古老法律都被抛在一边了;这一夜,雨季之夜已经拉开了自己的云幕;这一夜显得静寂、美丽、庄严、正像昔日的摩诃摩耶一样。他全身的热血奔腾汇合,涌向那一个摩诃摩耶了。

罗耆波像一个梦游人似的走进了摩诃摩耶的卧室。她已经睡了。

他站在她旁边俯身看着她。月光恰好照在她脸上。可是,多可怕啊!昔日熟悉的脸庞哪里去了?火葬堆的烈焰用它无情的贪馋的舌头舐净了摩诃摩耶左颊的美丽,留下的只有贪馋的残迹。

罗耆波吃惊得动了一下么?一声含糊的叫声从他唇边溜了出来么?也许是这样。摩诃摩耶惊醒了——她看见罗耆波站在自己面前。她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离开了床。罗耆波知道霹雷要响了。他伏在她脚前,抱住她的脚,喊道:

“饶恕我!”

她没有回答一个字,她走出房间时头也不回一下。她再也没有回来。哪儿也找不到她的踪迹。她的沉默的怒火,在那毫不留情的永别的时刻,给罗耆波的余生烙上了一道长长的瘢痕。

三、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份人家。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骗了一份人家。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是哑巴,而自私的素芭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竟狠心的将素芭留在了外乡。

2、思维磨剑:你能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一句话吗?请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明确:

章节情 节

1素芭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2生活环境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3亲密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4帕斯达帕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5父母之命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6被逼远嫁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

四、重点赏析: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的呢?

明确:

(1)素芭的父母——“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问: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

明确:没有。“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问:那么,村人们呢?他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

(2)村里的人们——“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问:那么,父母的担忧、人们的议论纷纷,不会说话的素芭能感觉得到吗?她的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

明确:素芭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颗聪颖、敏感的心灵,这一切都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2、赏析文中的人物肖像描写

(1)问:从第一章中的文字开看,你觉得素芭长得美吗?

明确:“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这句话给人的印感觉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没有的东西。

(2)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鲁迅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睛的刻画,大家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如《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①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②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③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④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⑤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封建礼教对她的摧残。

(3)问: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

齐读第一章最后一个段落,思考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素芭的眼睛的?

明确:运用排比和比喻,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五、重点赏析:第二章: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方法有这样几种: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而侧面描写则包括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在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泰戈尔除了正面的肖像描写之外,还用了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下面我们来欣赏文中的一段环境描写,一起来看看素芭生活的那个村子。

齐读第二章,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写素芭生活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问:描写素芭生活的这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对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在那样一个热闹的忙忙碌碌的世界里,素芭显得那样的孤寂,反衬出素芭的孤独。

六、分析素芭的生活环境

我们已经赏析了小说的第二章,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看起来这个地方似乎是一个和谐社会,下面我们再走进这个小小的社会仔细观察,看看它是否真的那么纯净美好。

看看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

(1)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可以看出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

(2)村民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问:素芭的父母、村里的人们是这样对待她的,再看她唯一的人类朋友、唯一的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他真的关心素芭?

(3)朋友:帕勒达帕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

“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素芭千方百计想获取朋友的关注却不能。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 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朋友的话显得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素芭没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生活的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

(1) 动物

素芭有几个知心朋友,它们是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

齐读小说第三章,感受素芭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素芭与这些动物朋友彼此依恋、彼此关怀、彼此理解。这一切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素芭的不幸。

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明确: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不会说话的素芭却从动物们那里得到温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漠。

除了可以从动物朋友那里得到些许的安慰之外,素芭倾诉的对象还有谁?

(2) 大自然

如第五章中素芭的月夜倾诉。

朗读第58页“那天又是月圆之夜……别赶走我!”

素芭的那个会说话的母亲无法理解女儿心中的无奈与无助,可怜的素芭只好扑倒在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的怀里哭诉。

七、合作探讨小说的结尾

1、小说的结尾素芭被逼远嫁他乡,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素芭反而顺利地通过了“考官们”的检验。但是没过多久,婆家就发现她是个哑巴。此后,素芭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的?

教师引导明确: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到底哪种理解更准确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问问泰戈尔,他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男方的条件好,比方是公务员,嫁妆就要多一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条件好,譬如受过高中教育,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

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

仔细研究这篇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泰戈尔用大量笔墨细腻描写素芭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样一个女孩却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关爱,而且小说的第六章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这里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而不是得到亲人更多的爱护。“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这不仅是素芭无法言说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因而使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翻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通过不同译作的比较阅读、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知道,素芭的丈夫是另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而不是把素芭当成是会说话的姑娘。

八、心中的素芭——分析人物形象

读到这里,我相信素芭这个人物形象在我们的心里有很清晰了,下面就请你个这个句子填上一个词语,并从文本中找出理由:

素芭是一个_____的姑娘。

举例:

素芭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素芭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素芭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素芭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九、领会小说的主旨

通过塑造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哑女素芭的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

主题归纳: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他“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十、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分析

“要讲述一些想象出来的事,印度人是举世无双的。”----古希腊旅行家

那么,泰戈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

手法分析:

正面描写(眼睛)

侧面描写(生活环境)

反面衬托(父母、帕勒达帕)。

十一、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作业

板书:

素芭

泰戈尔

美丽 眼睛的描写。

感情丰富 心理描写

善良 与动物、与自然

命运悲惨 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淡

手法分析:

正面描写(眼睛)

侧面描写(生活环境)

反面衬托(父母、帕勒达帕)

上文就是学大教育网精心为大家准备的高二语文课件-素芭课件,希望我们能够从阅读语文课件中获的知识,更多的语文课件内容请关注学大教育网。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